【每日经济新闻】全国碳市场活跃度继续攀升,累计成交额突破30亿元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邵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就“中国碳交易”与“碳定价机制”等议题进行了相关解读。以下是来自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节选):


华东理工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邵帅认为,碳市场衍生的碳定价机制是支撑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而二氧化碳捕集项目的发展有助于构建我国的“碳仓储”,预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交易的成交量与成交价,从而促进碳交易机制的预期减排效果实现。


全国碳市场即将迎来“首考”。


距离12月15日重点碳排放单位的首个履约日仅剩两天,全国碳市场成交持续放量,相关市场正在被激活,全国碳市场首个完成配额清缴的省份也已经诞生。12月7日,海南省纳入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7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履约率100%的省份。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12月10日(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披露的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数据显示,当日总成交量752.1219万吨,总成交额3.086亿元,双双创下自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的新高。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7692.4154万吨,累计成交额32.03亿元。


在重点排放企业加快履约的同时,作为碳排放末端削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头部能源企业已上马二氧化碳捕集项目,作为助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的减排技术,该技术将助力实现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产业化发展。


50万吨级国内最大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即将开工


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而发电行业是电力行业排放的主体。此前,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主要发电企业纷纷响应“双碳”政策,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相关具体目标,并已着手行动。


截至目前,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中国大唐和中国华电已完成全部重点排放单位缺口配额交易,交易平均价格分别为42.14元/吨和43.21元/吨。


在重点排放企业加快履约的同时,记者注意到,对于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选择,在必须依靠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才能实现净零目标的新兴技术上,目前国内企业也正不断突破。


国家能源集团方面消息称,规模达到50万吨级的江苏泰州电厂的碳捕集项目马上要开工建设。该项目规模相当于单个机组八分之一的排放量,系国内火电领域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项目总预算3.86亿元,拟于2023年建成投产,将在苏北油田进行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产业化应用。


作为二氧化碳的重要需求方,中国石化将在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和江苏油田建设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成为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提升产量。


中石化方面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齐鲁石化已完成碳捕集工艺包设计和审查,主要长周期设备已完成订货,现场土建施工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项目预计明年1季度建成投产。


在谈到未来对于CCUS技术的推广目标上,中石化方面则透露称,“十四五”中国石化将加大建设力度实现CCUS产业化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依托南化公司等炼化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力争在所属华东油气田、江苏油田等再建设百万吨级CCUS示范基地,实现CCUS产业化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泰州电厂国内最大CCS(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项目开工可以起到明显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此类技术的运用。对于碳排总量大、中和时间紧、能产结构复杂、发展需求仍然迫切的我国而言,CCS/CCUS技术尤为重要。”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顾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在火力发电、水泥等领域和行业,要实现更大程度脱碳,运用CCS/CCUS技术是必经之路,也是作为制造业大国、用能大国、基建大国的我们必须要重点研究、推广和运用的领域。


华东理工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邵帅则认为,碳市场衍生的碳定价机制是支撑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而二氧化碳捕集项目的发展有助于构建我国的“碳仓储”,预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交易的成交量与成交价,从而促进碳交易机制的预期减排效果实现。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  发表时间:2021-12-13 | 作者:夏冰

原文链接:https://m.nbd.com.cn/articles/2021-12-13/2037654.html